壹、前言
骨折病人在接受手術前,經由醫師評估,藉牽引協助肢體固定,維持骨折部位的穩定及復位,達到限制活動的效果,促進骨骼愈合。以下逐一介紹牽引須知,包含:目的、種類、注意事項及復健運動。
貳、目的
一、提供肢體固定,維持骨折部位復位。
二、達到限制活動的效果,促進骨骼愈合。
三、矯正、減緩或預防關節畸形及攣縮。
四、解除肌肉痙攣造成的疼痛,減少病人不適。
參、牽引種類
一、皮膚牽引:是指將拉力施加于皮膚和軟組織上,進而達到牽引作用,適用于髖部、股骨骨折的暫時固定及下背疼痛病人,牽引的步驟,如圖一,先將棉卷由足踝上,以環形包扎至膝下,將牽引繃帶平行置放于肢體內外側,再用彈性繃帶由足踝上,以環形包扎至大腿1/2處,再利用牽引設備,將繩子穿過巴式滑輪桿,另一端綁上S狀勾,然后掛上砂袋。
二、骨骼牽引:由醫師于局部麻醉下,將骨釘穿入骨頭,直接將拉力施加于骨頭而達牽引目的,常用來治療股骨、肱骨及脛骨骨折。當醫師完成骨釘穿入牽引部位的骨頭后,護理人員會協助利用牽引設備執行骨骼牽引如:圖二。
肆、牽引注意事項
一、牽引時采仰臥姿勢。
二、牽引時要抬高床尾約15~30度,且腳底不可接觸到床尾,并避免小腿懸空,削減牽引力量。
三、牽引繩需確實在滑輪溝內,砂袋自然懸吊于床尾,不可碰到病床或地面,以免削減牽引力量。
四、牽引繩上不可覆蓋懸掛任何物品,如:棉被,以免影響牽引效果。
五、不要碰撞或震動床鋪及牽引裝置,避免引起砂袋晃動,造成不適。
六、骨骼牽引時,馬蹄鐵不可以接觸到皮膚,以避免皮膚受損,如圖二。
七、皮膚牽引期間如發現足背或腳趾腫脹、發紺、冰冷,表示繃帶綁得太緊,應立即請醫護人員松開繃帶。另外繃帶滑脫或位置改變時,請通知醫護人員重新包扎。
八、未經醫護人員許可,請勿擅自取下或增減砂袋重量,避免影響牽引效果。
九、牽引期間因必須長期臥床,請每小時執行深呼吸、咳嗽1~2次,以促進肺部擴張,預防墜積性肺炎。
十、臥床期間需每2小時翻身或更換姿勢一次,并觀察骨骼突出部位(尤其是腳跟)有無發紅或起水泡,預防骨骼突出部位,如:臀部、背部、腳跟等易受壓處皮膚受壓損傷。
十一、請攝取高纖維食物,如:蔬菜、水果,每天補充水份2500cc以上,預防便秘及尿路感染。
伍、牽引中復健運動
接受牽引期間應執行復健運動,以避免全身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,且愈早進行愈好,醫護人員會依您的狀況調整運動量,通常一天執行3-4次,每個動作每次各執行10次。
一、背、臀部肌肉運動
雙手撐床,健肢彎膝抵床施力,以足部抵住床鋪做支撐,抬高背部,收縮臀部,持續5秒鐘后再回復原位,重復相同動作至少10次,如圖三。
二、下肢關節及肌肉運動
(一)股四頭肌運動:膝關節下壓施力,讓肌肉持續收縮5秒后放松,重復相同動作至少10次,如圖四。
(二)足踝關節運動:將腳底板上翹及足背下壓,促進血液回流,如圖五。(骨骼牽引于足踝處者不需執行此運動)
陸、結論
正確執行牽引治療,不但可使關節充分休息,也可促進骨折愈合,請務必遵照醫護人員指導,配合各牽引注意事項及執行復健運動,以達最佳療效。